【法規標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解釋
【發文字號】法釋[2001]14號
【批準日期】
【發布部門】最高人民法院
【發布日期】2001.04.16
【實施日期】2001.04.16
【時效性】現行有效
【效力級別】司法解釋
【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解釋》已於2001年3月2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165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1年4月30日起施行🙍🏻♀️。
2001年4月16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解釋
(2001年3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
第1165次會議通過 法釋〔2001〕14號)
為正確審理勞動爭議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以下簡稱《勞動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等相關法律之規定🧵,就適用法律的若幹問題,作如下解釋。
第一條 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發生的下列糾紛,屬於《勞動法》第二條規定的勞動爭議🤟🏃🏻♀️➡️,當事人不服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作出的裁決,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一)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在履行勞動合同過程中發生的糾紛😊;
(二)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沒有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已形成勞動關系後發生的糾紛;
(三)勞動者退休後,與尚未參加社會保險統籌的原用人單位因追索養老金⚰️、醫療費🈷️、工傷保險待遇和其他社會保險費而發生的糾紛。
第二條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以當事人申請仲裁的事項不屬於勞動爭議為由👑7️⃣,作出不予受理的書面裁決、決定或者通知,當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分別情況予以處理🫧:
(一)屬於勞動爭議案件的,應當受理;
(二)雖不屬於勞動爭議案件⚛️,但屬於人民法院主管的其他案件,應當依法受理。
第三條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根據《勞動法》第八十二條之規定🙎♂️🫰🏻,以當事人的仲裁申請超過六十日期限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書面裁決👲、決定或者通知👨🏼🍼🕺🏿,當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對確已超過仲裁申請期限🌸🍿,又無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當理由的,依法駁回其訴訟請求。
第四條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以申請仲裁的主體不適格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書面裁決、決定或者通知,當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經審查,確屬主體不適格的,裁定不予受理或者駁回起訴🪧。
第五條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為糾正原仲裁裁決錯誤重新作出裁決,當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第六條 人民法院受理勞動爭議案件後,當事人增加訴訟請求的🤹🏽,如該訴訟請求與訟爭的勞動爭議具有不可分性👰🏻♂️,應當合並審理👺💨;如屬獨立的勞動爭議🆔,應當告知當事人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第七條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仲裁的事項不屬於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範圍,當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裁定不予受理或者駁回起訴。
第八條 勞動爭議案件由用人單位所在地或者勞動合同履行地的基層人民法院管轄🤵🏿。
勞動合同履行地不明確的,由用人單位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管轄🧜♀️🧑🏽🏭。
第九條 當事人雙方不服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作出的同一仲裁裁決,均向同一人民法院起訴的🤴🏻,先起訴的一方當事人為原告,但對雙方的訴訟請求,人民法院應當一並作出裁決👨🏿。
當事人雙方就同一仲裁裁決分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的🏈👩❤️👨,後受理的人民法院應當將案件移送給先受理的人民法院🚾👩🏽🍳。
第十條 用人單位與其它單位合並的💁🏽,合並前發生的勞動爭議,由合並後的單位為當事人;用人單位分立為若幹單位的,其分立前發生的勞動爭議📱,由分立後的實際用人單位為當事人。
用人單位分立為若幹單位後,對承受勞動權利義務的單位不明確的,分立後的單位均為當事人。
第十一條 用人單位招用尚未解除勞動合同的勞動者🧒,原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的勞動爭議,可以列新的用人單位為第三人🦸🏼。
原用人單位以新的用人單位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可以列勞動者為第三人。
原用人單位以新的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共同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新的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列為共同被告。
第十二條 勞動者在用人單位與其他平等主體之間的承包經營期間👹,與發包方和承包方雙方或者一方發生勞動爭議,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應當將承包方和發包方作為當事人。
第十三條 因用人單位作出的開除、除名、辭退、解除勞動合同、減少勞動報酬👩🏽🎤、計算勞動者工作年限等決定而發生的勞動爭議,用人單位負舉證責任🥭。
第十四條 勞動合同被確認為無效後🥮,用人單位對勞動者付出的勞動🦪,一般可參照本單位同期、同工種、同崗位的工資標準支付勞動報酬。
根據《勞動法》第九十七條之規定👩❤️👩,由於用人單位的原因訂立的無效合同,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比照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的支付標準,賠償勞動者因合同無效所造成的經濟損失。
第十五條 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迫使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和經濟補償🕑,並可支付賠償金:
(一)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製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的;
(二)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支付勞動報酬或者提供勞動條件的;
(三)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的👈🏼🧔🏿;
(四)拒不支付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工資報酬的;
(五)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支付勞動者工資的👨🏼🌾。
第十六條 勞動合同期滿後🧑🏻💼,勞動者仍在原用人單位工作,原用人單位未表示異議的,視為雙方同意以原條件繼續履行勞動合同。一方提出終止勞動關系的,人民法院應當支持。
根據《勞動法》第二十條之規定🪤,用人單位應當與勞動者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而未簽訂的🏙,人民法院可以視為雙方之間存在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關系,並以原勞動合同確定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
第十七條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作出仲裁裁決後🙅🏼♀️,當事人對裁決中的部分事項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勞動爭議仲裁裁決不發生法律效力🕶。
第十八條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對多個勞動者的勞動爭議作出仲裁裁決後,部分勞動者對仲裁裁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仲裁裁決對提出起訴的勞動者不發生法律效力;對未提出起訴的部分勞動者,發生法律效力🦸🏽♂️🧛🏽♀️,如其申請執行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第十九條 用人單位根據《勞動法》第四條之規定,通過民主程序製定的規章製度,不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及政策規定,並已向勞動者公示的📞,可以作為人民法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依據。
第二十條 用人單位對勞動者作出的開除、除名、辭退等處理🤽♀️,或者因其他原因解除勞動合同確有錯誤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判決予以撤銷。
對於追索勞動報酬、養老金、醫療費以及工傷保險待遇、經濟補償金、培訓費及其他相關費用等案件👾,給付數額不當的,人民法院可以予以變更。
第二十一條 當事人申請人民法院執行勞動爭議仲裁機構作出的發生法律效力的裁決書、調解書⏪,被申請人提出證據證明勞動爭議仲裁裁決書、調解書有下列情形之一,並經審查核實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七條之規定,裁定不予執行:
(一)裁決的事項不屬於勞動爭議仲裁範圍,或者勞動爭議仲裁機構無權仲裁的🔦🎎;
(二)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三)仲裁員仲裁該案時,有徇私舞弊、枉法裁決行為的;
(四)人民法院認定執行該勞動爭議仲裁裁決違背社會公共利益的🫀。
人民法院在不予執行的裁定書中,應當告知當事人在收到裁定書之次日起三十日內⚂,可以就該勞動爭議事項向人民法院起訴🕷。